涉事管理单位看到的,可能是热情服务游客的“暖心”,但大众看到的,更多是环卫工的辛劳与不易,是可能存在的对环卫工劳动价值的忽视
涉事管理单位看到的,可能是热情服务游客的“暖心”,但大众看到的,更多是环卫工的辛劳与不易,是可能存在的对环卫工劳动价值的忽视
“环卫工花4小时翻8吨垃圾,为游客找回儿童手表”,近日这则“暖新闻”饱受舆论质疑。
据报道,7月1日下午,游客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抵达大同,在车上时,孩子将儿童手表装入干净的纸质垃圾袋中玩耍,下车时不慎遗忘在列车上。次日上午,卢女士拨打12345热线求助,当地一家环境公司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卢女士取得联系。经追踪,确定手表已随垃圾进入中转站挤压箱。两名环卫工人花费4小时,徒手在8吨垃圾中找到手表,并送还给卢女士。卢女士为表感谢,发送红包给两名环卫工人,被婉拒。
展开剩余54%此事让手表失而复得的一家人暖心感动,但引发了网友的普遍质疑,“这样的行为有必要吗”“谁来心疼环卫工人”?这不禁让人思考,一个暖心的故事,怎么就变成了闹心的事件?
客观说,游客将儿童手表遗落在高铁上,寻求帮助后得到相关方面的积极回应处置,这样的服务态度值得肯定。环卫工人不惧脏乱,持续细心翻找,工作付出也值得点赞。只是,当一块儿童手表与两名环卫工花4小时在8吨垃圾中“大海捞针”般的劳动付出对比起来,围观者的感受注定是复杂的——有感动,但更多可能是心酸。
网友质疑或者说反感这样的“暖心”,并不是针对当地相关单位热情回应游客求助的举动本身,更不是否认环卫工的劳动价值,而是对这种境况下的劳动者境遇,产生一种本能的同情。此事中,涉事管理单位看到的,可能是热情服务游客的“暖心”,但大众看到的,更多是环卫工的辛劳与不易,是可能存在的对环卫工劳动价值的忽视。这种评判维度的差异,才是不同受众观感冲突的本质原因。
诚然,当地相关单位“宠客”本无错,但若将“宠客”的成本,过度转嫁给本来在工作强度、权益保障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环卫工,就难免会触发公平争议。
一方面,或许不宜简单地将一块儿童手表的价值,与环卫工高温作业4小时的劳动、垃圾转运处理费用等成本,进行绝对的量化衡量。毕竟,公共服务有其特殊性,一些投入付出其实很难完全用“成本—收益”的逻辑来审视。
但另一方面,这并不意味着,在“只要百姓有需求,我们肯定去做”的姿态下,就可无视成本投入、具体情况的科学评估,以及给相关人员带来的压力。比如,此事中相关方面是如何看待环卫工的付出?是其工作本职,还是另算工作量?
发布于:北京市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